台灣逐漸邁向已開發國家,除了經濟的發展,其他問題也跟著逐一浮現,包含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等,這幾年也開始針對這些現象修訂相關法律;此外,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改變、女性地位的提升,晚婚也成為了普遍現象,內政部統計發現30-44歲未婚人口已經突破百萬,而女性就達到80萬左右。這意味著現代人婚結的晚、生的少,高齡產婦儼然成為一種”流行”。但這樣的現象在專業婦產科醫生的眼中觀察到什麼、專家又會給予產婦什麼樣的建議呢?生醫觀點特別邀請到術精岐黃、懸壺超過半甲子的婦產科權威潘俊亨院長來和我們談談他的觀察。
科技進步+人口現象改變=懷孕想法大轉變
「少子化、高齡化的時代來臨了,這表示現代人懷的每一胎都希望能夠成功與完美,因為生的少了,當然看待孩子的方式就跟以前不一樣了!」潘俊亨院長開宗明義的這麼告訴我們。確實,根據研究指出,台灣的生育率早在近十年前就已經創下了全球最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更曾直言,再輕忽這個危機台灣就等著消失,顯示少子化對台灣的衝擊。而現代人生的少除了跟負擔有關,跟晚婚也有極大的關係,因為婚結的晚,導致生育第一胎的年齡延後,可育齡自然也縮短;另外,晚婚也導致產婦高齡化,畸胎、早產甚至流產的風險也提高許多。
在婦產科醫師的眼中,「現代人這麼講究生活品質、在意幸福,不健康的孩子則是負擔,這也是產檢的重要。」幸而,科技日新月異的突破,在孩子出生之前預先知道他的情況,成為了所有父母最想知道的答案,「生的少又生的晚,每個孩子比以前寶貝的不得了,想想35歲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若有什麼異常,你能照顧他多久?身為醫療人員,當然希望透過檢查預防、杜絕不幸的發生。」行醫多年的潘院長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FTY)-高齡產檢新曙光
針對產婦高齡化,現代醫學也加緊腳步研究與突破相關的檢測技術,希冀能透過對基因的了解,進一步掌握胎兒在未出生前即顯現的缺陷,先達到”預防”,而非在出生後造成負擔;就現有的檢測技術來說,高齡產婦所接受、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檢測便是”羊膜穿刺術”。「我們現在常聽到的羊膜穿刺,做法是用非常細的針管進入子宮,抽取媽媽羊水來檢查胎兒染色體,但畢竟是侵入性的檢查,多少還是有風險,因此造成母嬰雙亡的案例也存在;而且這樣的檢查方式在臨床上受檢測的孕婦緊張程度當然更高,看到那麼長的針刺進去,再安全都會覺得恐怖。」擁有多年經驗的潘院長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而且要能夠做穿刺,除了要安撫媽媽的恐懼,胎兒至少要16週大,加上其他的檢測,完整的結果知道的時候,其實寶寶都已經蠻大了,這也是最麻煩的地方。」
那麼,除了侵入性的抽羊水檢測,有沒有非侵入性、安全性更高的檢測可以讓家屬提前知道胎兒的健康程度呢?「當然有!」潘醫師提到,其實3、4年前針對媽媽面對羊膜穿刺的恐慌,開始就有「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NIFTY)的技術,在胎兒達到10週以上就可以進行檢測,針對胎兒染色體異常作分析,且準確率高達99%以上。」簡單來說,羊膜穿刺是抽取羊水來分析胎兒的染色體,而NIFTY則是透過抽取母親的血液來解析胎兒的健康,流程如同一般的抽血對母親的恐慌度自然大大的降低。
至於檢測項目來說,過去在NIFTY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能夠檢查出染色體第21、18以及13對的異常情形,而這三對染色體異常的相應疾病便是唐氏症(T21)、愛德華氏症(T18)、巴陶氏症(T13),甚至可應用在檢測雙胞胎異常。
檢測大躍進產前篩檢新時代來臨
科技的進步自然也為NIFTY的技術帶來了新的突破,「現在的NIFTY技術,已經進化到適用於雙胞胎孕婦的身上,這也是全球獨有的技術。」潘院長進一步跟我們說明「以前確實沒辦法,而且能檢驗的也比較少;但是在基因解讀技術大躍進的現在,NIFTY當然也有了進化版-NIFTY PLUS,除了雙胞胎能精準檢查唐氏症(T21)、愛德華氏症(T18)、巴陶氏症(T13)以外,單胞胎更進一步能夠分析胎兒染色體碎片缺失情形,除了唐氏症等必備的項目,還包含遺傳性唇顎裂、小胖威利症、貓哭症等罕見疾病,一併能檢查20項染色體異常和缺失,這對無法接受羊膜穿刺的孕婦是一大福音!」基因檢測技術的突破,為產前篩檢開展了新的時代,也讓準媽媽在生產前多一項選擇,提前知道孩子的健康狀況進而能有因應的措施。
至於費用部分,「政府對於羊膜穿刺是有補助的,而基因檢測則需要自費,當然費用上就有差別」不過在產檢的選擇上,潘俊亨院長也直言「在我過去的經驗裡,擁有不健康的孩子對家庭造成的負擔,大家肯定也想像得出來,尤其是那些有嚴重缺陷卻能存活的孩子,對他、對家人都是沉重的;但若能提早知道孩子的狀況,有心理準備、進一步做規劃,這是預防醫學最大的價值所在。許多求診、產檢的孕婦也告訴我為了他的一輩子,也為了一個家的完整與幸福,多花個幾千塊肯定是值得的。」看著院裡熙來攘往、滿臉幸福洋溢的準媽媽們,潘院長面帶柔和的微笑說「如果負擔的起,還有什麼比了解這些孩子的健康程度更重要的呢?」
資料來源:生醫觀點雜誌 基因裡的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