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照護過程中,最令新手爸媽擔憂、手足無措的,莫過於新生兒發燒了!當發現新生兒體溫過高時,爸媽應該先處理的幾個重要步驟:測量體溫、了解是否為衣物包裏過多或環境過熱導致體溫升高、正確找出發燒原因並尋求醫師治療。
寶寶誕生是件歡喜的事,但剛出生的嬰兒抵抗力尚弱,若新生兒滿月前有發燒狀況,可能受到來自於母體或環境的細菌或病毒所感染、而新生兒的免疫反應不強,即使得到嚴重的感染,症狀剛開始也不明顯,不可不慎。
當寶寶遭受病原體攻擊時,體內防疫機制就會啟動,產生發燒現象,這是寶寶體內白血球對抗病原體所產生的生理狀況,家長們應注意,但不需過於慌張。倘若體溫(肛溫)達38度以上且持續不退燒,家長們則應及時讓寶寶就醫,並做一系列的相關檢查,才能確保新生兒的健康。
過度依賴退燒藥的錯誤觀念
許多父母當發現寶寶發燒時,會過度依賴退燒藥,讓寶寶體溫迅速下降。因為新生兒體內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受到病菌侵犯感染,一旦受到感染也容易擴散至其他器官,會造成發燒表示寶寶體內有某種病菌在體內,讓免疫系統為了抵抗而釋放出發炎介質,造成體溫升高;也由於許多病症初期症狀只是單純的發燒,而無其他明顯病症,若是家長發現寶寶的體溫上升,不要只是想著退燒,而是應直接就醫處理,通常醫師會執行一些檢查,例如「血液及尿液常規檢查、血液及尿液培養與脊髓液分析」等,讓醫師藉由這些檢查結果判斷發燒、感染的原因,找出病源做診斷與治療,切勿一昧的使用退燒藥而延誤治療。
新生兒發燒症狀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點:
1.寶寶嗜睡、活動力欠佳或躁動不安。
2.食慾不佳。
3.寶寶膚色會較紅潤,四肢皮膚顏色呈現大理石斑。
4.寶寶呼吸次數快、呼吸較大聲。
有發生以上症狀的家長們,可以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來測量寶寶的體溫:
一、肛溫 正常溫度應介在36.5°C ~37.5°C,而超過38°C即是發燒
建議不要使用水銀溫度計,可以利用電子體溫計執行直腸測量法,並且確保體溫計是乾淨的(如果爸爸媽媽一起協助測量的話會比較方便)
步驟一:將體溫計以凡士林潤滑。
步驟二:讓寶寶仰躺著,將其膝蓋抬起至腹部以上。
步驟三:將體溫計插入新生兒臀部內大約2.0~2.5公分,直到電子體溫計嗶聲響起。
二、腋溫 量出來的溫度會比肛溫低大約0.8°C。
將體溫計的放於寶寶的腋窩下,並抱住其垂下的手臂,確保溫度計完全包覆於腋下,直到電子體溫計嗶聲響起。
三、背溫 量出來的溫度與腋溫接近
背溫主要用於寶寶還不會翻身的年紀,或在寶寶睡著時,將溫度計不隔衣物,緊貼寶寶背部,直到電子體溫計嗶聲響起。
※建議五歲以下小孩不要量口溫。
※耳溫槍不適用於三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和小嬰兒,因為寶寶過小,測得的數據往往較為不準確。
※使用電子體溫計前記得需先將開關打開。
新生兒常見發燒情況大致上可分為病理性與環境性:
病理性發燒
1. 乙型鏈球菌感染:分為早發型垂直性感染(約出生後7天內發病,主因為胎兒在胎內或經產道產出時被母體細菌感染),與晚發型平行性感染(約7至30天發病,主因為被照顧者身上或環境的細菌感染)
2. 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多半由照護者或環境平行感染,或家屬訪客有感冒症狀、或與無症狀帶菌者接觸的平行性感染。
3. 泌尿道感染:可能傳染途徑為,細菌由尿道口往膀胱、腎臟方向感染,而大腸桿菌是會陰部常見的菌種,因此大腸桿菌是常造成泌尿道感染的細菌。
4. 其餘不明確原因。
當新生兒發生病理性發燒,醫師會先以嚴重細菌感染處理,先給予抗生素治療,待培養結果出來後,再根據培養結果和新生兒的狀況,決定接下來如何處理。
環境性發燒
1.身上衣物過多。
2.環境溫度偏高。
新生兒發燒時的處理方法
1. 讓室溫涼爽及空氣流。
2. 減少過多的衣物或被蓋。
※若排除環境性原因,還是持續有發燒症狀,則要立即轉送醫學中心做詳細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