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兒童發燒常見的錯誤觀念

       愛麗生小兒科  華一鳴醫師
 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於發燒,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觀念。常見到許多家長,為了小孩子發燒而心焦如焚、緊張萬分,深怕小孩子會「燒過頭」、「燒壞腦袋」。有些家長父母為了退燒,毫無節制的給小孩子退燒藥,也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燒。如果燒還沒退,小孩子更是像逛街般地看病,不斷換醫院、換醫生。如此,不僅家長身心俱疲,而且也浪費醫療資源,對小孩更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期的傷害。今就針對幾個有關於兒童發燒常見的錯誤觀念在此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發燒會不會燒壞腦袋?
答案是「不會」。所謂的「腦子壞掉」,那是因為得到了腦炎或是腦膜炎等會破壞腦細胞的病,和發燒本身沒有關係。以前醫葯不發達,不知道為什麼生完病後會「腦子壞掉」,所以都把一切都歸之於發燒,這其實只是牽強附會所造成的謬誤。扁桃腺炎、嬰兒玫瑰疹等病也會發高燒,但這些病決不會把腦子「燒壞」。

二、發燒要不要給「消炎葯」?
那要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一般民眾所謂的「消炎葯」,指的是「抗生素」,這種葯是治療細菌感染用的,對於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是一點「消炎」的效果也沒有。而一般所謂的「喉嚨發炎」也大部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如果濫用抗生素,不但沒效,反而會造成細菌的抗葯性。

三、需不需要退燒?
退燒的目的在於解除因為發燒所引起的不舒服,而不是治病。有些家長由於退燒心切,一再地為小孩猛灌、猛塞退燒藥,直到燒退為止。殊不知如此不僅可能對小孩子的胃、肝或腎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藥物中毒。況且,發燒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減少病菌致病能力。因此,只要小孩沒有因為發燒而造成太大的不舒服,就不必退燒。

        小兒發燒有一大部份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通常都有其固定的病程,家長要注意的是疾病的進展情況及是否有併發症的產生,而不是專注於燒退了沒。發燒只是疾病諸多症狀中的一種,病情穩定了,燒自然會退,只是一味地退燒而不問是什麼病,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華一鳴 醫師
  
  小兒科
  華一鳴 醫師

 資歷
 中華民國小兒專科醫師
 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新生兒高級救命術指導醫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前三軍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前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疾病
 早產兒照護
 兒童疫苗接種
Continue Reading...

小兒發燒知多少

「醫師,我的小孩發燒了!」                            愛麗生小兒科  華一鳴醫師
這是小兒急診室中最常碰到的問題,也是兒科門診常常碰到的問題。根據個人的經驗,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於發燒,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觀念。常見到許多家長為了小孩子發燒而心焦如焚,緊張萬分,甚至有些家長一分一秒都等不得,深怕小孩子會被燒出問題,比救火還要危急,而要求醫師 「立刻」幫他的小孩子退燒。有些家長為了退燒,毫無節制的幫小孩子灌退燒藥,也不管是什麼原因發燒,更不管這樣的退燒對小孩有什麼壞處,只求把燒退下來就好。如果燒還沒退,小孩子更是像逛街般地看病,這家那家的不斷換醫院,換醫師,如此,不僅家長身心俱疲,而且也浪費醫療資源,對小孩更可能會發生難以預期的傷害。常常盡心為家長解釋發燒不需要這麼緊張、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但常換來懷疑、不信任的眼光,甚至向他解釋到唇乾舌裂都無法動搖他們對發燒的錯誤「信仰」。個人以為,教導民眾正確的醫學觀念,是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事。
在探討這一系列有關發燒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體溫」。人類是恆溫動物,必須將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維持體內各種生理化學反應的正常運作。平時,肌肉運動、各種新陳代謝的進行,都可以產生「熱」,而身體對環境的傳導、對流與幅射作用,皮膚及呼吸道水分的蒸發,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都可以失掉「熱」。當這熱的產生與散失之間失衡的時候,存在於腦部「下視丘」中的「體溫調動中樞」便會命令身體產生一連串的「產熱反應」或是「散熱反應」,以使體溫保持在一固定的範圍內。一般體溫調動中樞是將體溫「設定」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當體溫高於此設定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便會命令「散熱反應」發生作用,使新陳代謝率減慢、血管擴張、以及流汗等。反之,如果體溫低於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體溫時,「產熱反應」就會開始作用,使新陳代謝率增快,不自主的顫抖,以及收縮血管以減少散熱。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會發抖的緣故。
在了解體溫之後,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會發燒。概括而言,發燒是由於許多各種不同的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用後所引起的一種反應。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感染因素造成的,而其他非感染因素造成的小兒發燒(如嚴重脫水、中暑、膠原病、癌症、身體組織破壞等僅佔少部分。當各種有害的感染原(如病毒、細菌、黴菌等)侵犯人體後,免疫系統便會起反應以對抗這些病原,這包括各種不同的白血球產生的一連串反應,其中包括產生所謂的「熱原」,它能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前列腺素」,它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使得原先設定的體溫值提高。這時,體溫就會相對的低於體溫設定值,先前提到的「產熱反應」便開始作用,使得人體新陳代謝率加快、產生不自主的顫抖、血管收縮等,如此,體溫就會上升,也就是發燒了。所以,發燒的時候,呼吸、心跳會變快,且開始會畏寒、發抖,因血管收縮而使得手腳冰涼、蒼白,甚至發紫,這些都是發燒時的正常現象,不需要過度慌張。如果感染原在人體內未被消滅,那麼「熱原」就會繼續產生,燒也就不會退。換句話說,如果感染原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或是藥物消滅了,或是控制住了,熱原也就不會產生,燒自然也就會退了。
了解了為什麼會發燒後,在此必須要強調的是一定是先有了「病」,才會有「燒」,如果病情尚未穩定,燒就不會退發燒只是疾病的一個「症狀」,是個「結果」,如果說發燒本身會變成什麼後遺症,完全是倒因為果的想法。例如大家所最關心的發燒究竟會不會燒壞腦子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會因為只有腦部本身的疾病,例如腦炎、腦膜炎,才會造成腦部損傷的後遺症,如智能障礙、耳聾等。而這些病會造成腦子「壞掉」,也絕不是燒壞的,而是腦部先被疾病所破壞了,才引起高燒的。所以說,發燒是腦部感染後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一般的感冒、扁桃腺炎、肺炎等也都可能引起高燒,但若沒有併發腦部的感染,就絕不會把腦子「燒壞」。另外,發燒的久暫與高低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不是完全成比例的,也就是說,燒得很「高」、很「久」並不就表示病得很厲害,燒得不高或是沒有發燒也並不就表示病情輕微。所以,我們要關心的並不是小孩「燒多高」、「燒多久」,而是小孩得了什麼「病」,畢竟真正會有後遺症或是危險性的是病,而不是燒。例如,普通感冒也可能會引起三十九度以上的高燒,也可能燒個三、四天以上,但是通常不會有什麼危險然而致命的敗血症卻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甚至根本沒有燒。因此,奉勸家長們以後不要一味地只關心小孩子「燒那麼高」、「燒那麼久」,更應該要關心,小孩子得的是什麼「病」,才不至於本末倒置,因果不分了!
既然發燒本身只是一種症狀,那麼我們需不需要幫小孩退燒呢事實上,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率,因而增加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對於有心肺功能障礙或是代謝異常的嬰幼兒會有不良的影響。此外,有少部分的嬰幼兒有「熱性痙攣」的體質,在高燒開始時容易引起抽筋,對於這樣的小孩,在發燒的時候,就須以較積極的方式退燒。然而,大部分的發燒,對正常小孩而言,並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或危險,主要是可能會使小孩不舒服、食慾減低、嗜睡、頭痛、嘔吐等。這時讓小孩退燒的目的是要讓小孩子舒服些,而不是「治病」。要知道,發燒是人體對於外界感染自我保護的功能,發燒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讓自己的抵抗力增加。退燒的目的,並不在於治病,而是要減輕因為發燒所造成的不舒服。如果發燒卻沒有不舒服的症狀,那就可以不必退燒,讓我們自己的免疫能力來對抗外來的感染。
如果用很激烈的方式退燒,對小孩子會不會有壞處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些家長由於退燒心切,不顧醫師的指示,自作主張,一再為小孩猛灌、猛塞退燒葯,直到燒退為止,殊不知如此不僅可能對小孩子的胃、肝或腎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葯物中毒的現象。一再地打退燒針,不僅會對小孩未成熟的肌肉造成莫大的傷害,也可能引起過敏、抑制白血球、致癌等副作用,甚至可能會傷及神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此外,過於急速的退燒也可能因血管急速擴張而造成休克。有時候,醫師也會被逼得不得不用「類固醇」來退燒,它可以抑制小孩的免疫系統,因而減少「熱原」的產生,燒就比較容易退。如此一來,就等於是與敵人作戰時解散軍隊,讓敵人肆虐,此時,燒雖然退了,抵抗力卻變差了。很多病都是要靠人體的抵抗力來對抗病原體的,如果是為了退燒而抑制免疫系統,那麼不但病程會延長,也可能引起疾病的擴大與蔓延,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覺得小孩發燒了,先不要驚慌,可以自己先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中樞體溫(肛溫或耳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下都可以說是正常的。有時候,小孩子哭鬧,或是剛餵完奶後量的體溫,可能會稍微高一點。在小嬰兒,環境溫度太高,或是衣服穿太多、包太緊,也可能使體溫較高。這些,都不能算是真的發燒。此外,「摸起來燙燙的」,但體溫量起來是正常的,也不能算是發燒。如果真的是發燒了,也不見得一定要馬上看醫師,可以自己在家裡先處理一下(處理方式後面會再敘述),尤其是小孩子看起來都很正常,精神食慾也都還不錯,沒有什麼症狀,或只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水,特別是在三更半夜的時候。絕沒有必要在小孩子一發燒時就緊張萬分,立刻衝去找醫師退燒。常常是小孩子看起來好好的,什麼症狀也沒有,只知道發燒了,如此醫師也不見得幫得上忙,頂多也只是幫小孩退燒,如此,跟自己在家先處理有何不同況且燒也不見得會退。即使一時燒退了,病還沒好,還是會再燒起來。只燒個幾個小時,小孩子又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如此幾乎不可能會有危及生命的情形。當然,小孩發燒好幾天,卻仍然只是自己在西藥房自購成藥退燒而不去看醫生,似乎也太離譜了些。自行處理後,無論燒有沒有退,還是應該再找醫師看一下,以確定為什麼會發燒、可能會燒多久、應該如何進一步處置、會不會有什麼併發症等。還是那句話,重點是病,而不是燒。只退燒而不治病,就等於只治標而不治本,是非常不智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發燒都可以先在家處理觀察的。有些特殊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帶孩子去看急診,以鑑別是否有較嚴重或危險的情形:
()發燒超過四十度半: 
燒得太高就較有可能罹患嚴重的疾病,例如中樞神經感染、藥物中毒、敗血症等。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四十度一」誤認為「四十一度」因為前者相當常見,而後者則十分罕見,而且也較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發燒合併抽筋  
此時要考慮是否是腦膜炎、腦炎還是熱性痙攣。此時要注意小孩抽筋的型式、抽筋時間的久暫、以及抽筋前後小孩子的狀況,以供醫師作為診斷的參考。如果是中樞神經感染,則需要較積極的處理。如果只是單純的熱性痙攣,則十分良性,以後再發作時也不必過分緊張,也不必那麼急著送醫。但還是要注意造成發燒的原因是什麼,要解決引起發燒的問題。
()發燒合併劇烈嘔吐或嚴重腹脹 
當然普通的感冒或腸胃炎也可能有這種情形,但也可能是腸道阻塞、腦壓上升等嚴重疾病,需要立刻送醫以鑑別原因並治療之。
()發燒合併劇烈腹瀉或大量血便。
()發燒合併有發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神智改變。
()發燒合併有皮膚紫瘢或紫點。
()發燒年齡小於三個月 
因為此時嬰兒抵抗力尚差,可能有嚴重疾病但症狀不明顯,或是病情變化快速。因此,小於三個月,尤其是小於一個月的嬰兒發燒,要格外小心。當然也要考慮是不是房間太熱,或是衣服穿太多、包太緊引起的發燒。
以上是幾個較常見且比較需要馬上處理的情況。其他大部分的發燒則不是那麼的緊急,即使較為嚴重的病,也不一定需要立即處理。不管是否已經給醫生看過病,小孩子發燒都可以在家自行處理,常見的處理方法有一些要注意的原則如下:

(一)睡冰枕
這是傳統的退燒方式,屬於物理退燒的方式,它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上升。因此,如果還在溫度上升階段就給予冰枕或退熱貼等方式退燒,不但可能讓已經在寒顫的小孩更覺寒冷,而且可能會耗費身體更多的能量去產熱。只有當小孩已經開始退燒並感覺熱的時候,再考慮用冰枕來增加舒適感,但嬰幼兒要小心使用,以免失溫。

(二)溫水拭浴
用溫水擦拭身體,可以使周邊血管擴張,如此體熱比較容易散失,燒也比較容易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酒精擦浴,因為酒精會使血管收縮,反而更不容易散熱此外,酒精擦浴後容易引起寒顱,使肌肉收縮生熱,燒反而更不容易退。另外,發燒的小孩子流汗較多,所以應常洗澡,千萬不要因為怕小孩子「冷到」而不洗澡,如此說不定還會因而得皮膚病。

(三)保持通風涼爽
以前的老舊觀念是發了燒不可以洗澡,不可以吹風,不可以用電扇或冷氣,要把小孩包緊點以免「涼到」,甚至要緊緊的裹在棉被裏以發汗退燒,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發燒初期,如果還在體溫上升、覺得寒冷的階段,當然還是要幫小孩穿蓋多點,但一旦開始流汗後,就要注意通風,脫去多餘的衣被,幫助散熱。此時,如果是夏天時可以開冷氣以保持涼爽。開電扇也可以,只要不直吹,可以增加空氣對流,對散熱也有幫助。

(四)使用藥物
前面提過,發燒的機轉是「熱原」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前列腺素」,它會影響體溫調中樞,使體溫設定值提高。一般的退燒葯物,其退燒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前列腺索」的合成,以減少其對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進而達到退燒的目的。它可以降低原本已經提高的體溫設定點,所以用了退燒藥物後,人體的「散熱反應」便會發揮作用,使血管擴張,增加排汗,進而降低體溫,但對正常的體溫則不會有影響。有些小孩子用了退燒葯後會大量流汗,有人就說是藥太「散」,會使人「虛」,其實是多慮的,只要多補充水分就可以了。退燒葯物有糖漿、錠劑、肛門栓劑和針劑等不同的劑型,所以退燒葯依不間的劑型可以口服、塞屁股、肌肉或靜脈注射。一般以口服的方式最為常用但如果小孩吃藥不合作,或是會嘔吐,可以改用肛門栓劑,但使用太多可能會引起腹瀉,所以已經拉肚子的小孩子就要避免用栓劑。已經打上點滴的小孩,可以考慮使用靜脈注射藥物退燒。至於肌肉注射退燒針,是諸多退燒方式中副作用最大、對小孩子最可能造成傷害的退燒方式,因此宜儘量避免。有些醫師很喜歡幫病人打退燒針,都是一般民眾深信,能立即退燒的醫師才是「好」醫師,這是十分錯誤的觀念。退燒針效果雖快,但若因而對小孩造成傷害,那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總之,退燒藥物的使用,應該依照醫師的指示,不要過於頻繁,也不必過度害怕,千萬不要「逼」醫師幫小孩「立刻」退燒,否則,萬一因此有了不良的副作用,可憐倒楣的還是你的小孩。記住,退燒的目的,是在減輕因為發燒所造成的不舒服,沒有明顯的不舒服,一般而言是不必退燒的。
發燒到底需不需要打點滴這也是一個需要溝通與澄清的觀念。許多家長在小孩發燒不退時會要求醫師為小孩子打點滴,有時有的醫師也會主動建議家長打。事實上,打點滴本身並沒有任何退燒的作用(除非是因嚴重脫水所引起的發燒),它的目的僅在於補充水分、電解質、部分營養,或是靜脈給藥。如果小孩有嚴重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滴水不進,有脫水現象或脫水之虞時,這時候打點滴,是十分有用而且必要的。有些藥物必須以靜脈注射給藥,如果需要用這種藥物時,也需要打點滴。另外、嚴重脫水引起血液過度濃縮刺激體溫中樞而引起的發燒,打點滴以矯正脫水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小孩能吃能喝,沒有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也沒有必須以靜脈給葯的情形,那麼打點滴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時醫師會在不需要的情況下勸病人打點滴,可能只是利用點滴讓病人好好休息,而且可以觀察小孩子病情的變化,家長也比較放心,如此也無可厚非把果是為了快速退燒而在點滴內打退燒葯或是類固醇,或是為了增加收費而鼓勵病人打點滴,那麼就不太應該了。總之,打點滴並不是退燒的絕招,它只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的一種方式而已。
對於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家長需要了解的。一般人常以「消炎藥」來稱呼抗生素,其實是很不正確的,因為會引起發炎反應的,不是只有細菌感染而已。抗生素只能殺細菌,對於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發炎毫無助益。而引起小孩發燒的疾病,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細菌引起的,所以企圖以抗生素來退燒或是消炎,常常是沒有效的。濫用抗生素,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會造成抗葯菌種的增加,體內正常菌叢平衡的破壞,還有其他種種的副作用。所以,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抗生素,它就是「仙丹」否則,它就是「毒藥」了然而,是不是細菌感染,尤其在小孩子,常常很難判斷,所以有時候會在「不放心」的情況下用了抗生素。有些醫師為了怕麻煩、怕誤診,或是來自家長的壓力,所以很頻繁的使用抗生素,也是可理解的。但有些疾病,很明顯的不是細菌或感染引起的,如果仍然使用抗生素,就有些不應該了。所以,奉勸諸家長,不要在小孩子發燒或是「喉嚨發炎」的時候,頻頻催促醫師使用「消炎葯」,因為那不僅常常是沒效的,而且可能反而是有害的。
「為什麼我的小孩高燒不退?」「為什麼葯吃了這麼久病還沒好?」「為什麼我的小孩子一有症狀就帶來看病吃藥,還是會燒起來,而且反而症狀越來越嚴重?….這些也是家長常常會問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這些「為什麼」,是因為一般民眾過度迷信葯物,且對疾病的特性不了解的緣故。為什麼燒一直不退前面說過,那是因為病還沒好,如果病好了,或受控制了,燒自然會退。為什麼吃了藥,病還沒好,或是反而越來越嚴重,這就要種涉及所謂的「自然病程」。在醫學裏,大部分的病都有「自然病程」,也就是說,疾病會有一定的自然變化,一定的時間範圍。通常在疾病前期症狀比較不明顯,然後越來越嚴重,再到達到高峰期,持續一段時間後,再慢慢痊癒。尤其是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更是如此,因為以目前的科技,絕大部分的病毒還是無法以藥物治療,不像細菌,有抗生素可以治療。同樣的病,在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和人的「體質」和免疫力有關,然而還是會有它的「自然病程」。感冒發燒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般的感冒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沒有什麼「特效藥」,治療方面還是以減輕病患的不舒服為主,也就是有燒就退燒,有咳就給止咳藥,有流鼻水就給抗組織胺等,還有就是密切觀察,以期在萬一有併發症出現時可以早些發現。發生在小孩子的「自然病程」什麼時候會燒、燒幾天、咳幾天、會不會變肺炎或其他併發症、什麼時候會好….這些都是「註定」好的,任何藥物都無法預防。總之,小孩生病發燒,絕對不要過度心急,不要以為只要一吃藥,病就「應該」「馬上」會好,也不要以為,換了好多醫師之後,「終於」被那一位醫師治療好了,只有他是「神醫」,前面其他的醫師都是「庸醫」。其實,大部分的情況是小孩子自己產生的免疫力治好了病,而不是所謂的「神醫」治好的。
今日的台灣,即使在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方面均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對於疾病的種種錯誤觀念,仍廣存於大眾,甚至部分醫護人員之間。單就小兒發燒而言,就有許多以訛傳訛的古老錯誤觀念,造成大量社會資源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對醫師的誤解與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甚至造成小孩的傷害,真是令人痛心。不少醫師也為了應付病患不正確的觀念而作出不適切的治療,也真是可悲希望讀者在看了本文之後,能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並且多多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左右鄰居,更衷心盼望政府當局能夠利用各種方式提昇全民醫學常識,矯正民眾錯誤觀念,則不僅是民族幼苗之福,也是國家社會之福!
華一鳴 醫師

  
  小兒科
  華一鳴 醫師

 資歷
 中華民國小兒專科醫師
 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新生兒高級救命術指導醫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前三軍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前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疾病
 早產兒照護
 兒童疫苗接種
Continue Reading...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餵奶、換尿布都做了,寶寶還是一直哭鬧,怎麼辦?

【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2017年4月21日 10:15
新手爸媽肯定常有這種經驗:明明才幫寶寶換過尿布、餵過牛奶,也抱在懷裡安撫過;家裡不冷不熱,沒有陌生人也沒有吵雜的聲音,但小寶貝還是哭鬧不休!看了真是著急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到底怎麼回事呢?餵奶、換尿布都做了,寶寶還是一直哭鬧,怎麼辦?
小嬰兒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聲表達情緒和需求,當照顧者無法正確解讀寶寶的意思,確實讓人很困擾!孩子哭鬧時,爸媽首先應該排除生理方面的因素,包含肚子餓、尿布濕、生病、太冷或太熱、身體不適等等。如果寶寶仍然哭鬧,就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因。

乳糖耐受性不佳 應採間斷性餵奶

小兒科醫師劉錦揚表示,嬰兒的腸道發育尚不完全,加上乳糖酵素不足,對牛奶甚至母奶中的乳糖耐受性不佳;尤其配方奶本來就是牛的食物,而不是人類專屬的飲食。有些寶寶還會對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過敏,特別容易脹氣、腹瀉或血絲便,就算吃飽了,也有可能因腸胃不適而哭鬧。

因此,無論是喝配方奶還是母奶,如果寶寶的乳糖耐受性稍差,建議爸媽採取間斷性餵食,一次餵奶20~30c.c.,休息1~2分鐘後再繼續,每次餵奶的總量達100c.c.左右即可。如此一來,可以讓嬰兒慢慢適應,減輕喝奶以後肚子不適的現象。無論是喝配方奶還是母奶,如果寶寶的乳糖耐受性稍差,建議爸媽採取間斷性餵食。
  無論是喝配方奶還是母奶,如果寶寶的乳糖耐受性稍差,建議爸媽採取間斷性餵食。

固定時間腸絞痛 熱敷按摩可改善

另外,劉錦揚醫師提醒,寶寶喝奶時若喝進太多空氣,容易發生腸絞痛,也會引起焦慮、哭鬧。腸絞痛又稱百日哭,大多3個月後會自然好轉;約有70%的腸絞痛在夜晚發生,寶寶通常會在固定時間開始嚎啕大哭,一哭就2、3個小時,此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腸絞痛所引起!

嬰兒容易腸絞痛,往往與體質有關。發生腸絞痛時,爸媽可以使用溫熱的毛巾幫孩子熱敷肚子,或是輕柔按摩腹部,幫助緩解腸道痙攣、促進排氣,可以改善症狀。

劉錦揚醫師建議,爸媽還可以把嬰兒抱起來慢慢走動,並讓寶寶的肚子輕靠在大人的肩膀上,也有安撫、舒緩效果。如果效果不佳,也可請醫師開立腸絞痛藥方,以減輕症狀。

除了上述與生理有關的因素,有時候寶寶哭鬧是與情緒有關,問題可大可小,爸媽千萬別輕忽:
有時候寶寶哭鬧是與情緒有關,狀況輕的可能只是天性敏感、不易安撫,較嚴重的可能是有自閉、過動的傾向,或是神經、聽力的異常。
  有時候寶寶哭鬧是與情緒有關,狀況輕的可能只是天性敏感、不易安撫,較嚴重的可能是有自閉、過動的傾向,或是神經、聽力的異常。

自閉過動容易哭鬧 神經聽力異常別輕忽

狀況輕的可能只是天性敏感、不易安撫,較嚴重的可能是有自閉、過動的傾向,或是神經、聽力的異常,雖然比較少見,但若嬰兒哭鬧的頻率不正常,爸媽還是需要多加注意。

如果排除以上因素,寶寶哭鬧是想要爸媽安撫,只要抱了就不哭,但一放下來又馬上大哭,此時就會讓父母陷入兩難:到底應該一直抱著安慰寶寶,還是可以放任孩子自己哭鬧,以免把寶寶寵壞呢?

避免一哭就抱 訓練寶寶不黏人

劉錦揚醫師建議,可以先讓孩子哭10分鐘後再抱起來安撫,放下以後同樣讓寶寶哭10分鐘,才能再次安撫,就這樣每次間隔10分鐘,持續半小時之後,嬰兒就會發現,並不是會吵的孩子就有糖吃,哭10分鐘才換來幾分鐘的擁抱,一點都不「划算」!

反覆幾次之後,寶寶哭鬧的情況就會改善,爸媽也可以利用奶嘴、音樂、玩具等幫助安撫嬰兒,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當寶寶真的感冒、生病時,身體不舒服自然也會大哭,此時除了情緒上的安撫,更需要緩解症狀才能減少哭鬧。寶寶感冒鼻塞時,睡覺可以採用側睡姿勢,並且讓頭部稍微抬高一點,也能改善鼻塞症狀。
  寶寶感冒鼻塞時,睡覺可以採用側睡姿勢,並且讓頭部稍微抬高一點,也能改善鼻塞症狀。

鼻塞可吸蒸氣 側睡也能舒緩

除了帶寶寶就醫,謹遵醫囑服用藥物,劉錦揚醫師表示,孩子若是鼻塞,可以讓寶寶吸一些蒸汽(比如熱水澡的蒸汽)幫助暢通鼻子,睡覺時則可以採用側睡姿勢,並且讓頭部稍微抬高一點,也能改善鼻塞症狀。

寶寶發燒別穿多 善用水枕助退燒

若是發燒,應該保持居家環境的涼爽、通風,別讓小寶寶穿太多衣物,以免體溫過高引起抽筋。判斷寶寶的體溫是否適當,可以摸摸孩子的頸部,只要摸起來溫溫的通常就代表不會冷。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爸媽因擔心寶寶病情,常常要求醫師開退燒藥,但其實不是發燒就一定要吃藥......
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人體正在對抗病菌,因此輕微的發燒不一定需要吃退燒藥;若一味退燒,反而可能影響診斷、延誤病情。
  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人體正在對抗病菌,因此輕微的發燒不一定需要吃退燒藥;若一味退燒,反而可能影響診斷、延誤病情。

另外,劉錦揚醫師提醒,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人體正在對抗病菌,因此輕微的發燒不一定需要吃退燒藥;若一味退燒,反而可能影響診斷、延誤病情。謹遵醫囑之外,爸媽可以幫寶寶洗溫水澡(水溫約攝氏38度),或是在腋下放置水枕,可幫助降溫,但不建議使用刺激性較強的冰枕。

無論是乳糖耐受性差、腸絞痛、需要大人陪伴,還是因鼻塞、發燒不適而哭鬧,只要爸媽多多留意,採取適當方式處理,就能減少寶寶哭鬧的機會,同時兼顧寶貝的健康!

Continue Reading...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更年期巧克力囊腫會自然萎縮,不必理會?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7年4月12日 09:45
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不僅容易引起經痛,更是導致不孕的一大因素!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中,就有網友發問:「巧克力囊腫不切除有關係嗎?」、「聽說更年期後囊腫會自然萎縮,真的嗎?」引發網友熱烈關注。究竟上述說法是真是假?且聽專業婦產科醫師怎麼說!更年期巧克力囊腫會自然萎縮,不必理會?
巧克力囊腫上身有原因 2大因素是關鍵

婦產科醫師潘俊亨表示,根據臨床統計,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中,約有1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子宮內膜異位問題;其中,巧克力囊腫又佔其中的1/5,可謂女性相當常見的婦科疾病。

巧克力囊腫究竟怎麼發生的?潘俊亨醫師解釋,巧克力囊腫又可稱為「卵巢良性腫瘤」,同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的一員;而導致其發生的原因主要可分為2大因素:其一為子宮內膜腺體長到卵巢周圍,形成彷彿腫瘤狀的組織,導致經期來潮時,組織內的腺體剝落出血,而經血無法有效排出,血液中的鐵離子氧化,形成如巧克力般深褐色腫瘤所致。

第二,則是經血倒流釀禍。也就是生理期時,經血除了從子宮頸流出外,同時向上逆流至輸卵管、卵巢引起。由於經血中除了血液外,往往夾帶了不少的子宮內膜細胞、組織,一旦人體免疫系統失常,無法將逆流經血中的內膜細胞排除或移除,子宮內膜細胞就會在骨盆腔、卵巢與子宮連結韌帶處等部位生存下來,形成子宮內膜異位;而當內膜細胞落腳於卵巢時,就會成為坊間俗稱的巧克力囊腫。雖然巧克力囊腫轉化為卵巢癌的機率不超過0.1%,可是一旦囊腫過大壓迫卵巢、輸卵管,不但容易引發經痛、拉肚子,更會導致下腹抽痛、悶脹等不適、增加罹患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雖然巧克力囊腫轉化為卵巢癌的機率不超過0.1%,可是一旦囊腫過大壓迫卵巢、輸卵管,不但容易引發經痛、拉肚子,更會導致下腹抽痛、悶脹等不適、增加罹患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生理期經痛、腹瀉纏身別輕忽~當心巧克力囊腫上身釀不孕

潘俊亨醫師表示,雖然巧克力囊腫轉化為卵巢癌的機率不超過0.1%,可是一旦囊腫過大壓迫卵巢、輸卵管,不但容易引發經痛、拉肚子,以及會下腹抽痛、悶脹等不適、增加罹患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且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也發現,不少有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體質的婦女,同時合併有子宮肌腺瘤、子宮肌瘤等併發症。長期下來,恐因此干擾卵巢排卵功能,使不孕問題找上門,可謂女性生育的一大障礙。根據臨床統計,不孕婦女中罹患此症的比例更高達25%~35%。因此,婦女朋友一旦發現自身有上述症狀時,應積極就醫治療。

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治療知多少?專業醫師來解答~

想要改善巧克力囊腫該怎麼做?非切除不可嗎?能不能等它自然消失?潘俊亨醫師特別針對下列坊間常見的3大疑惑,一一解說:

Q1/想改善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趕快懷孕、生小孩就能改善?

潘俊亨醫師指出,治療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最好方法確實是「讓月經停下來」。當女性因妊娠生理期不來、不再排出經血,自然有助人體免疫系統啟動自清功能,吸收掉這些惱人的子宮內膜異位細胞。

再加上部分女性朋友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是因為生產前子宮頸較狹窄、經血不易排出而向上逆流引起,在經歷生產後,子宮頸會變得較寬鬆,經血流出較順暢。

但是,這類案例仍屬少數,對於本身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的婦女來說,懷孕、生產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想要擺脫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的糾纏,關鍵仍在於適度紓壓、均衡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作息,把免疫系統照顧好,才是根本的改善之道。想要改善巧克力囊腫該怎麼做?非切除不可嗎?能不能等它自然消失?以上問題是不少婦女常有的疑惑!
想要改善巧克力囊腫該怎麼做?非切除不可嗎?能不能等它自然消失?以上問題是不少婦女常有的疑惑!
Q2/巧克力囊腫在更年期停經後就會自然萎縮,所以不用管它也沒關係?

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在生理期停止、子宮不再排出經血的情況下,就不會再發生經血逆流的問題。積累於的子宮外的經血、子宮內膜組織會逐漸被人體吸收,在常理下確實會越變越小。

不過,仍要提醒,巧克力囊腫還是有惡化病變的潛在疑慮。建議民眾最好每半年、1年定期回診照超音波追蹤。若有變大的情況,則需要手術取出作病理切片,檢查是否有惡性病變較有保障。

Q3/巧克力囊腫到底該不該切除?

對此,潘俊亨醫師解釋,由於巧克力囊腫的發生部位多以卵巢、輸卵管為主。一旦切除,恐使女性受孕受到影響。再加上,只要女性朋友還有生理期,即使切除囊腫,未來都還是有復發、再長的可能。

因此,在囊腫大小不超過5公分,且考量女性生育需求、不影響女性荷爾蒙正常分泌下,臨床上多半不鼓勵患者進行切除;而是建議採用保守的吃藥方式治療。臨床上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黃體素、避孕藥、雄性賀爾蒙或腦下腺垂體促進劑之針劑等。

【醫師小叮嚀】:

最後,潘俊亨醫師也提醒,由於巧克力囊腫會破壞正常的卵巢組織,影響女性的排卵功能,或是使卵巢功能提早衰退,造成卵子品質不佳,進而干擾生育能力。因此,建議有生育需求的婦女,一旦生理期間出現痛經、性交疼痛、腹瀉等症狀時,應積極就醫治療。此外,生育過的婦女也應慎防巧克力囊腫病變的可能性,每半年定期回診,進行超音波檢測,較有保障。

Continue Reading...

Followers

愛麗生婦產科 Alison OBS & GYN

愛麗生產後護理之家 Alison